翻開最近好幾套小劇場的節目單張,如黑目鳥劇團的《反轉廿九幾》、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《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》,文本一欄都是寫明「集體編作」,演員也變成了「創作演員」。這些演出都有一個共通點,表現及表演的形式都好像匹不羈野馬(注意:不是脫羈啊!),時而兔脫,時而狂奔,時而靜謐;就總是讓你猜不到下一步的發展。靈活、多變、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和派別,自成一派的風格就每每帶給觀眾意料不到的驚喜。究竟,這群演員/導演/創作人聚首一起創作搞演出,不倚仗劇本,倚仗的又是什麼?
香港話劇團與青年廣場合辦的「環境劇場」創作工作坊就是希望從獨特的環境出發,為各位參與者提供參與編作劇的實際經驗,希望可以藉此打開創作編作劇的神秘大門。既然是這樣,今次我就特別跟這個工作坊的課程統籌和主講導師施標信(Billy)談談,「編作劇」究竟是什麼一回事。
「編作劇場的創作方式往往始於某人的一個意念,這可能來自一首音樂、一幀圖片、一齣電影、一首詩;而他亦很想利用表演藝術的形式去表達這個意念。他暫時不知道應用什麼具體的形式去呈現,他亦不想囿於某種形式;他就會先找來一班藝術家參與編作過程。他本身可能是於劇場工作的任何崗位,而他找來的就是其他崗位的藝術家,於是一支集合不同崗位的核心創作隊伍就會組成,組員可以包括演員、導演、形體指導、編劇、設計師等等。然後,核心隊伍就會一起經歷幾個重要的階段,首先是『Design and Research Period』。先由發起人分享他的創作動機和意念,再由其他核心組員進行一連串的資料蒐集,特別就著自己專門的範疇研究,所以蒐集回來的可以是各類型的資料,可能是圖像、動作、音樂、資料、甚至乎獨特的地點(location)等等。透過眾人的分享、發問、公開討論,能夠整合所有東西的主題便會逐漸形成,這個主題跟最初的意念可能已經有出入,但不要緊,最重要是已經為最初的模糊意念找到驗證的機會,也找到較具體的表現形式。這種密集式的蒐集過程約一星期左右,當然視乎意念所涉及的範圍及複雜程度。」寥寥數語,Billy已將創作「編作劇」的起步點,勾劃出一個清晰的輪廓。下次再深入跟大家談談,綵排「編作劇」的有趣過程。
施標信肆業於英國的倫敦中央戲劇學院(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)獲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藝術碩士。畢業後更於倫敦參與各類形的實驗劇場;近年回港發展,冀望可以將他在歐洲的劇場經驗帶給各位喜愛劇場創作的年輕人。
如果你也有興趣嘗試新鮮的劇場創作和演出經驗,歡迎你也來參加香港話劇團與青年廣場合辦,由8月2日至15日的「環境劇場」創作工作坊。你可到香港話劇團網頁下載報名章程和表格,填妥後就請依照程序遞交表格。或致電3103-5967找李小姐查詢報名詳情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