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觀美國或台灣,民主發展相對上較成熟的地區,學生的公民教育都必定會涉及「公義」或「正義」的課題。他們由初小開始,就要開始思考人民生活要得到公平的保障須具備的的條件。例如資源怎樣分配才算公允?觸犯了法例後怎樣懲罰才算公平?特別在資訊發達的年代,怎樣保證所有人都有平等取得資訊的權利,令他們可作出最適當的選擇?這些問題對香港的小朋友似乎都是遙不可及,但原來他們從觀察生活的細節中,已看得出各種複雜問題的端倪。
當小朋友不斷成長,學習的環境由凡事服從的幼稚園,轉到環境較為寬鬆的學校生活,他們可以選擇朋友,自行決定小息的休憩活動等,某程度給予了相當的自由度;但另方面,卻又要開始學習遵守條條校規,小朋友在兩種極端間學習取得平衡。在過程中,他們經常問「為什麼我沒有在集會時發出聲音也同樣要受責罵?為什麼婑小的永遠排在前頭,總得到老師多點關注?為什麼姓『楊』或『譚』的,在名冊上總排在最後?」
無窮好奇心
原來只要小朋友的好奇心被鑰匙開啟了,就有無窮的威力和爆發力。「為什麼乘坐小巴,大人和小孩同價?乘坐巴士,長者就有『兩蚊』優惠?」,「為什麼派發免費門票是先到先得?誰來決定每人只可取四張門票?抽籖不是更公平嗎?」這些可能都是成年人習以為常,不懂或不願再提出疑惑的現象,但小朋友單純好奇的眼光,就好像一面鏡子,反映出我們為了公平而制定的各樣規則。「通識小舞台」就是使用戲劇作為載體,將舞台成為發言的平台,讓小朋友將生活中所汲取經驗和觀察整理成戲劇演出。不單只如實反映,還可更進一步,利用戲劇的虛擬特質,與小朋友一起想像、進行情境實驗及討論。
「假設我們的世界變成絕對『公平』,所有事情和情況都墨守成規劃一處理,那會有什麼情況會出現呢?又假如所有事情都只按個人喜好來辦,從不開誠布公,大家又會接受嗎?」只要提供合適提問,小朋友自然可以想像出不同的情況。
有了基礎,小朋友就可以發揮想像,將各樣有可能的情況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排演出來,測試當中的不同情況的利與弊。
「乘坐巴士大小同價。再沒有『兩蚊』長者優惠。付不起錢就請徒步前往目的地。」
「對不起,排頭的人士已取走全部一億張門票,你排第二也沒有份兒喇!」
這些由小朋友自行創作的台詞,雖然沒有要求什麼寫作技巧,但當中的幽默連導師也嚇了一跳,但更重要是看到小朋友在過程中不斷在思考。透過導師的引導,他們在最後都會明白到,「公平」表面上是人人均等,但當要成為人際間的制約條款時,原來背後還有很多因素必須考慮,例如個人需求,能力,甚至功賞過罰等等。
「公平」有了理據,規則才會「公道」,才會成就「公義」。身為父母,當我們要將規則硬推給小朋友時,請停一停想一想,我們有沒有先將背後的道理耐心說清楚,讓他們從中學會「公平」和「公正」呢?請大家從最微小處做起,因為我相信這就是承傳及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第一步。
後記:大部分的小朋友在課堂中,也有這樣的疑問:「為什麼我要十點準時上床睡覺,爸爸就可以徹夜不眠追看球賽?」應怎樣向他們解釋,就要留待各位聰明的家長了!
刊登於Jessica Baby 2012 Winter
Recent Comments